2012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护理项目管理研习”总结汇报
随着当今医学从治愈医学变为照顾医学,衡量医学的标准不再是治愈率的高低,而是患者满意度及生命的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规范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护理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2年多优质护理的开展,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了使护理质量能进一步的提升,使护理的管理更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护理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的形成。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与台湾长庚医院(委托长庚科技大学护理系)共同精心计划了这次“海峡两岸护理项目管理研习”学习活动,而我也非常荣幸成为此次赴台学习的12位成员之一。2012年11月4日,我们一行12人来到了台湾长庚医院,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紧张学习。
根据我们的学习目标,长庚科技大学护理系和长庚医院为我们制定了较详细的学习计划,第一周基本以理论授课为主,由长庚医院护理部的朱宗兰主任、余文彬副主任、贺伦惠副主任、林月娥督导,风湿免疫科的余光辉主任等为我们讲授了医院特色、环境;医院护理部组织运作、各管理委员会运作模式;项目改善撰写、项目实例分享;品管圈及品管实例分享;实证护理概念及实例;人力资源与绩效考核等等。因为这次是带着任务学习(我们是到了台湾才知道的),我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项目的学习上。第一周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了分组及项目题目的确立。因考虑到交流的方便,我们分成了3个小组(两个房间4位成员一个小组),我和天津泰达医院的夏主任、河北质控中心的彭老师、吉大一院的赵主任组成了第一小组,并有幸担任了组长,由于出行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加之各家医院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花了较长的时间来进行项目题目的讨论,一个个问题被大家提出(有关于分层管理的;分层培训的;护士长管理能力培养的;护士专科评估能力提升的等等),又因为不能适用各家医院或不符合项目要求被我们一一否定,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最终的题目(降低成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尘埃落定,虽然题目不新颖,但大家都比较熟悉,对各医院来说也比较实用,有助于通过该项目的改进掌握项目的手法。辛苦的付出还是得到了回报,在第二天与朱主任的讨论中,我们小组的想法首先得到了朱主任的认可,并安排李淑惠督导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们对第二周的项目撰写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紧张和忙碌的第二周开始了,虽然朱主任一开始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告诉我们在她们医院项目的学习是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而我们仅仅只有两周,但我们还是觉得通过第一周的讲课,已对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觉得项目跟我们平时的FOCUSPDCA、品管圈等管理手法没太大的差异,我们应该能行。也许我们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接下来查文献、设计调查表、现况问题分析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完成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到第二天凌晨2点)设计的3张调查表,在第二天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中却被认为调查内容的设定不能很好地反映需要调查的主题而一一遭到否定,只剩下一张虽可使用但必须进一步完善,同时在跟老师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原有思维的一些不严谨、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在现况分析部分也因为没有客观的资料,分析不能具体化,找不出根本的原因,更无法得出真正的结果;再者,各位老师之间也因为认识上的差异出现了分歧。怎么办?没有退路,再重新回顾上课内容,再找督导老师讨论、沟通,摒弃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势。虽然督导老师很忙,但她还是抽出了时间跟我们交流,真所谓是非越辨越明,通过组员之间一次次激烈的争辩,通过与督导老师一次次认真的讨论,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思路也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大家的意见与督导老师的意见都达到了一致,于是你做PPT、我修改调查表、她完成文献补查,从前言到现况分析到问题确立再到项目目的、文献查证、解决方法及执行过程,一步一步,各位成员同心协力,经过几个晚上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汇报会的前一天晚上按要求完成了我们的项目。
周五的汇报会如期进行,我们是第一个汇报的小组,因此也很幸运得到了最多老师的指导。虽然从老师们专业的眼光来看,整个项目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所幸的是很多老师们的建议在我们跟督导的讨论过程中就意识到了或者是考虑到了,只是限于现况条件无法呈现,也是我们希望回来后能够去改进和完善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两周的学习,虽然很紧张、很累,但收获的快乐还是把心填得满满的。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而需要学的东西又太多太多,希望下次能再有机会。
最后,再次感谢卫生部,感谢么主任提供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谢谢!相信我们肯定能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学以之用,为护理质量提高、护理质量的改进尽最大的努力。
(另外,向么主任汇报一下:在下月我省质控中心举办的护理管理学习班上,我将进行项目管理的讲解,希望能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思路介绍给全省的护理管理者们。)
因水平有限,有学习理解不到位或总结得不当之处,请么主任批评指正!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
邵乐文
2012年11月20日
对此次台湾之行的其他一些感想:
1、 长庚医院的护士分层管理及护士职业发展规划做得非常清晰,因此每一位进入长庚的护理人员都非常清楚并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2、 各层级护理人员(包括护士长)的培训计划非常详细并根据前一年的执行情况进行修改(注明修改的理由)。培训内容符合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岗位需求。科室为每位护理人员建立详尽的培训档案(进院开始一人一本,包括进院后带教老师的选定,各项培训的完成情况,每次的理论、操作测评情况,定期考核情况等等)。
3、 循证护理的意识非常强,在与临床护理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常常被告知所进行的规范作业都是有循证依据的。循证护理的手法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 各项护理操作均有详细、完善的作业规范,使每一位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保障了护士作业的规范性和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
5、 护理人员的前期教学与临床接轨。我们有幸参观了长庚科技大学并与护理系主任做了交流,了解到护理系共有180多位老师,其中40多位在临床,每周五均会回校与前期老师沟通,前期老师每年被要求有12天时间进入临床,了解临床护理进展,保证前期教学能更好地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另外,科技大学还配有3间情景模拟室和12间OSCE考核室,使护士在进入临床前就能体会到实际护理患者的场景,更好地培养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 一点小小的遗憾:因为未带工作服,不能进入到临床一线交流;也因为长庚的文化,得到的书面数据非常的少。
7、 一点小小的建议:下一期学员最好能让她们带着需要改进的问题及相关问题的一些原始数据,这样,在项目题目的选定和现况分析部分都会比较有针对性,容易把握(这部分很重要)。
邵乐文
2012年11月20日
海峡两岸护理项目管理研习感悟
我不知如何回复此次培训的总结以表达我的心情。台湾“野柳”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景色让我耳目异新外,没有香港处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月光下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但台湾让我那样的“舒适”、“难忘”……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是祖父看我长大,祖父解放前是资本家,我的血液里或多或少也流淌着他的“血脉”。我做护理工作以来,曾去英、美、意、日、韩、新等国家深造学习,但从未有今天这样的感受,好像找到了根,他的人文或许能与我产生更多的共鸣。
课程安排是我们目前临床护理管理者最渴望得到的,但我深深感到我们与台胞相比差之甚远,我们的差距不仅仅是学会一种管理方法,建立一种思维模式,更急迫的是应让我们未来从事护理专业人员接受一种良好的护理教育,我国的护理教育与临床实际仍有严重脱节,当这些从校门走出的护理工作者进入临床后,我国也能有一整套统一的护理管理规范,为他们享用,这才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我们12人共分3组,我们4人小组在做护理项目管理,专题为“降低成人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我们来自4个省市,4家三甲医院,但在着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要因是我国无跌倒标准作业规范,但台湾有,非常详尽,不能给我们使用,说此标准是他们25年的知识产权,护士通过培训,按文遵循。我们学习的第二周每天晚上都讨论至深夜,尽管两周的培训颇为辛苦,收获还是丰硕的。在结业仪式上我们小组做了第一个项目的发言,督导们、朱主任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她们讲护理项目管理课程在台湾是半年,我们仅学4天,理解十分肤浅,依我们在大陆护理临床管理经验的集合,完成了此项目,同时给我们指出存在问题,回到工作岗位进一步思考、修正。
以上是我此次去台湾行程真实感想,如有不正确之处请您批评指正。感谢卫生部给我们提供此次学习机会。谢谢!
天津市泰达医院 夏欣华
2012年11月21日
参加“海峡两岸护理项目管理研习”体会
2012年11月4~16日,我作为湖南省的代表,和全国各省的12名护理管理人员(护理副院长和护理部主任)一起,有幸参加了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组织的“海峡两岸护理项目管理研习”培训,本次培训的主办单位是长庚科技大学护理系,研习地点在林口长庚纪念医院。
长庚医院,是台塑企业创办人王永庆为纪念其父亲王长庚所创办的医院,是台湾医学中心级大型医院。长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照护体系,目前在台湾有9所医疗机构和2所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医疗照护,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医护人才。
急性病就诊住院主要在“林口院区”和“台北院区”、“嘉义院区”、“高雄院区”、“基隆院区”、“云林院区”,慢性病在“桃园分院”,长期照护在“长庚护理之家”等处(还包括日间照顾、居家照护、安宁照护等),“养生文化村”提供赡养服务。
“长庚科技大学(含护理学院等)”和“长庚技术学院”,除了基础医学知识外,特别重视“提升生命的价值”等就业所需的人文关怀课程和实践课程(有各专科情景模拟病房),情景模拟病房的教学、考核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高科技的3D投影解剖教室让我们耳目一新。
体会分层培训
我们参加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海峡两岸护理项目改善推动现状,以长庚体系为例介绍项目管理的实际运作,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健康照护环境等。目的是:通过专题演讲、项目实例分享及实务训练,了解护理项目及全面护理质量管理的运作,进而推动我们的护理项目改善,使资源运用发挥功能,有效率的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在第一周,每天上午专题演讲,包括长庚医院特色、护理部组织运作、护理各管理委员会运作模式介绍,护理项目改善撰写,质量概念、品管圈、QC内涵、QC工具制作方法、使用方法、QC7大手法与质量系统的结合运用,实证概念、人力资源与绩效考核等,每天下午就上午的专题进行实例分享和分组实务训练,如“跨部门交接安全-提升整外病房与复健治疗室之交接完整性”、“提升转送中心转送病人之时效”项目分享,“捷运图-提升肠造口术后病人舒适程度”、“绿蚂蚁图-降低手术器械损坏率”等QCC实例分享,“以实证探索-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食之成效”、“运用实证护理手法推广婴幼儿术前禁食时间之准则”等实证分享。
第二周主要是实务训练,包括参观有关病房及长庚科技大学护理学院,各组拟定项目选题,与辅导员(督导)讨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文献,撰写项目报告材料,做PPT;周五上午分组报告与老师讲评,最后综合讨论,科技大学的院长为我们颁发研习证书。
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北京医院的10名护士长,她们与我们一起上了部分共同的课程,但实习的重点在科室护士长的内部管理和科内培训,当然,长庚医院的护士长培训都有做项目的必修课。长庚对两组人员的培训安排,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层级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林口长庚医院管理科学、服务人性化
长庚医院环境整洁,四栋大楼的扶手都有颜色区分,医学大楼(临床综合)——蓝色,复健大楼(康复等——绿色,医技大楼(检验等)——黄色,儿童大楼(妇产科、儿科)——粉红色,每个病房都有“家属休息室”,非常注重残疾患者的需求,比如说基础设施有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通道,轮椅随处可见,院内标识、流程特别清楚。医护人员认为,病人与医疗团队充分合作是疾病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给与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随处可见医护人员与患者亲切、耐心的交谈。
护理人员排班是一个月排一次(在近护士办公室走廊的白板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个月之内固定白班(8-4)、晚班(4-12)、夜班(12-8),每班都有各层次的护士搭配(用颜色区别),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换时,必须是能力对等的调换(如N3-N3),取得护士长同意。
在长庚,信息化管理深入到各个领域;护理管理科学、严谨、细致,其中护理项目是行政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助于能力进阶、质量提升及临床实务创新。
长庚养生文化村适合国内外老人生活起居
我们所住在“养生文化村”,全村有3600户,凡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都可申请入住(目前50%是台湾人,50%来自美国的华人),有病者还可住旁边的“长庚护理之家”。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村内附属有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设施,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餐外还可到餐饮区的小吃店、餐厅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以便开展运动养生、娱乐交谊、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等,是非常适宜老年人生活休闲的场所。
养生村还依托长庚医院的优势资源,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内容包括设立小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这一系列措施都充分体现了该村包括“怡亲”、“健康”、“养生”、“文化”、“小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七大主题在内的设计理念。
长庚各单位联系紧密,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长庚体系这些单位之间,定时有免费接送的大巴,为病人、员工提供服务,等候大巴均在医院走廊近门处,大家有序的在座位上等候;大巴车门口与台阶一般高度,门下有一个可以收起的小滑板,方便老人的轮椅上下车,车上还有轮椅固定锁,以保证老人的安全。
赴台期间,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长庚文化—“人本济世、勤劳朴实”的核心价值观,和“以科学及人性化行政管理,提供个案高质量的人性化照护,以达服务、教学、研究及回馈社会任务”的护理宗旨。通过10天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回院后将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要感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湖南省护理基础质量控制中心和我所工作的单位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给我赴台学习的机会!感谢台湾的各位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照顾!感谢和我一起赴台学习、互相关爱的姐妹们!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罗煜
2012.11